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梓 艺 关于我们评论6,559字数 5549阅读18分29秒阅读模式

自由贸易网北京讯(特邀首席新闻观察员 鹤霖 报道)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虽取得重要进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够畅通、人才队伍活力没有充分释放、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仍有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富集的创新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释放,科技成果转化仍然受审批、备案等制度性制约,无法充分调动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科技成果转化源头发掘不够。二是整合利用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存在诸多制度障碍,国际人才的聚集度较低,国际人才服务机制不够健全。三是创新型企业融资难、上市难、市场准入难的问题有待破解,科技金融发展环境、资本市场服务效能等方面有待提升。四是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不够,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仍然偏少。五是在营造国际化发展环境、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科技企业等方面仍有欠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世界主要国家都将科技创新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利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以中关村为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1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20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1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2个。多年来,中关村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探索方向,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有力破除一系列束缚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在全国率先按照“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建立了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新机制,开展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产权制度、企业信用、校企合作、知识产权、投融资体制、代办股份报价转让、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等一系列重要改革试点,并在取得试点经验基础上推向全国。在此基础上,中关村发挥技术创新引领作用,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智能制造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交通、新兴服务业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
中关村作为我国第一个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国际人才的整合利用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制度性障碍,这是客观事实。长期以来,我国“绿卡”发放标准很高,实际发放数量少,外籍高端人才来华工作有诸多不便。中关村外籍从业人员占比不足2%,远低于美国硅谷地区外籍从业人员37.5%的水平。中关村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各相关部委支持,不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提升人才国际化程度、加强国际人才便利化服务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良好的聚才用才环境不断形成。中关村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与国际人才评价接轨的“绿卡”积分评估制度,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办理“绿卡”的时间由过去的180天压缩为50个工作日,被外籍人才称为“世界上办理速度最快的‘绿卡’。另一方面结合当前资本市场实际,仍然有大量科技型企业无法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后无法有效融资。中关村针对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效能,一方面加快推动完善新三板市场分层、信息披露、交易制度等改革举措,设立北京区域性股权市场(四板),累计服务中关村企业超过6000家,帮助企业实现融资约300亿元。另一方面,中关村建立了与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等资本市场的合作机制,在企业信息、政策动向、资本市场最新情况等方面加强信息沟通,在后备上市企业培育、资本市场知识宣传等方面展开合作,为企业提供上市前辅导,畅通企业上市渠道。目前,中关村上市公司和挂牌企业保持全国领先,拥有上市企业339家,其中境内上市企业231家、境外上市企业108家;新三板创新层企业124家,约占全国的12.06%;挂牌企业总数达1342家,约占全国的1/7。目前中关村海归创业人才超过3万人,累计创办企业超过8000家,成为国内海归人才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
以党建引领作为有力保障,先行先试改革思路,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积极实现由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向全面创新改革转变,紧紧扭住“硬骨头”攻坚克难,进而创新做法和举措,中关村发挥人才、技术、资本要素集聚优势,积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创新人才、创业孵化机构和风险资本融合互动,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有力推动了首都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如何解决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的问题?经验和实践证明,党建引领必不可少,挖掘海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源头与激发海归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活力要相辅相成。一方面,挖掘海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源头需要引导国内高校院所加强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和团队的建设,利用国内高校党建优势资源,引进与培养专业化服务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推动海归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创新,发挥海归党员先锋作用,调动海归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随着归国留学人员的不断壮大,除了欧美同学会,各地方配合区域人才需求,积极推进各级海归组织成立,截至2022年12月,全国共计54家海归组织。营造真正意义上的海归创新创业生态圈,从党建引领上实现各地海归组织的互通互联迫在眉睫。开展“海归协同党建”尽管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对探索跨区域治理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新思路。
(一)党建统领海归发展之方向。党的政治方向就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抓好政治建设这个重要命题,有利于在发展中凝聚全党的智慧和力量。拥有正确的政治站位,发展方向不偏离,聚思想之共识,汇发展之合力,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才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党组织为联系纽带,通过党建联建推动各区域海归资源优势互补、实事项目合作等,突破区域和行政的壁垒,在大范围、多领域、深层次上成为互通互融的“一家人”,最终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从宏观视角看:营造海归科技创新生态圈是对国家战略的有效回应,构建与此相适应的跨区域政策制定和政策协调机制,可以破解相邻省际、市际跨区域治理中所面临的诸多矛盾与挑战;从微观视角看:营造海归科技创新生态圈是区域治理的内在需求,通过人才互通、信息交流沟通、资源开放共享等方式协调平衡地方发展政策差异,提升区域合作的主观能动性和运行效度。因此,党建引领下推进海归科技创新生态圈工作,对打破区域经济发展壁垒,树立区域“一盘棋”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二) 党建引领科技创新之智慧。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是科研人员的思想创新,如何塑造和引领科研人员的精神,是党组织的价值所在,也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着眼点。在科学研究国际化、分散化等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的今天,面临着科研任务大型化、人员流动常态化等管理挑战,如何提高党组织凝聚力,提升科研人员的精气神,为科技创新提供不竭动力源泉和方向指引,提高团队的战斗力,是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方向引领、精神塑造和服务保障的合力,构成了党建工作对科技创新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点亮科技创新智慧的最强大的动力之一。
为全面贯彻新时代发展理念,基层党组织形态正在发生深刻性调整和重构。目前,在80多万家在华外商企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已响应国家号召成立党组织,其中由海归担任党的基层工作布局的中坚力量。海归学子踊跃回国创业推动了国内在互联网IT、新型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海归已成为促进中国地方区域国际化及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新时代归国留学人员在创新创业方面显示出其突出作用,一方面海归不但为中国经济增添了动力,而且他们还给国内旧有的体制和机制吹来春风。海归带回了国外风险投资机制、现代企业管理概念、融资方式、先进技术以及创业文化等一系列新鲜事物,对推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效率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基于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市场不断参与全球竞争,中国对国际化创业人才的需求也愈加强劲,更多的海外学子回国创业发展,从而为海归回国创新创业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充分激发海归在各级党组织中的纽带作用,找准契合点、打通融合渠道,共同谋划发展大计是当务之急。一是架起海归共谋发展的桥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组织、人才优势,拓宽党建范围,深度开展结对共建,解决不同行政区难以协调、合作度不高等问题,为区域共治、融合发展、解决重大复杂问题搭建桥梁。二是探索海归党建联建合作渠道。通过海归党员干部带头、中外信息资源互通、服务海归基层互联等形式,深挖基层党组织作用,以强带弱、融合共建。三是海归党建示范先行。打造“海归党史学习教育示范点”,串联京津冀地区红色资源,精准定位“海归红脉”,以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海归引领区域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以引进国际项目为导向,推进合作各项国际成果落地生根。一是定期联合发布海归项目,并在经验总结、成果展示的基础上,定期发布区域合作项目。二是重点破难驻点推进。根据国际合作项目的具体内容、时间期限,细化责任分工,同步实行区域联动,层层传导工作压力,确保项目有人抓、有人管。三是动态跟踪管理。采取一项一策,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目标和项目进度,定期分析汇总项目开展情况。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签约合作项目落地落实落细,关切海归“急难愁”、办实事、解民忧,努力使区域协调发展更快、更好、更优普惠于民,合力与地方各部门构建党建引领基层协同治理新样板。
(三)党建培养优秀爱国之人才。推进人才强国,不仅仅是单一吸引高学历、高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更要提高人才的政治含金量,增强优秀人才的政治认同感。将优秀海归人才广泛吸纳进党员队伍中来,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证海归人才队伍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以政治优势集聚人才优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构建党建引领下“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干部共育、产业共赢”的全国海归组织合作模式,一是健全事务共商机制。成立区域联动发展联席会议,完善区域联动的共建共享机制。按照发展共同谋划、组织共同强化、事务共同协商、资源共同分享、问题共同化解、活动共同策划、管理共同提升、职责共同承担的原则建立重点合作领域的框架协议,实现“分散运行”向“跨域联动”的转变。二是健全工作共推机制。如建立区域性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农业技术、智能制造、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共性需求与薄弱环节,开展区域性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找准联建单位利益契合点、需求连接点,在人流物流交汇、社会治理复杂的边界毗邻区域,跨地开展联建,协同推动各区域科技创新及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三是健全责任共担机制。将“协同党建”引领区域联动发展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由各方组织部门统筹协调,合作交流办具体负责,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联合打造全面从严治党新阵地、新高地。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给党建工作提出了更大挑战和更高要求。归国留学人员自身也要继承老一辈科学家胸怀家国、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牢记时代赋予的重任,强化前沿、鼓励交叉,提升基础研究创新水平,进一步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三链融合”,服务高精尖产业,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与国内外科技界同仁一道,共同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生态,为推动全球创新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海归力量”。
(四)党建示范国际链接之作用。党建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发展以及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竞争,不仅是国家赋予留学归国人员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海归创新发展、投身全球创新网络枢纽的现实要求。近年来,留学海归人员作为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头羊,开放合作创新,不断提升国际资源配置能力,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国际知名度与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各地方政策引领、技术辐射、产业拓展、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强与京外省市的跨区域创新合作。
在国际合作方面,海归持续发挥全球创新网络枢纽的作用,有效提升了各区域国际化发展水平。归国留学人员取得的改革创新发展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各级政府领导的结果,在每个重要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都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各级政府以开放理念广揽天下英才,营造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的创新氛围,形成了以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百折不挠、宽容失败为主要特征的国内创新创业文化,成为支撑中国持续创新引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坚持党建引领,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作用,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海归创新创业生态是科技创新领域的最大吸引力。通过构建海归企业为主体、国际市场为导向、中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创业投资、科技服务、社会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党建在技术方向、资本投向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在党建引领的背景下,各级政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政策扶持,发挥海归生态圈的服务功能,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形成创新治理格局。政府、市场和各级海归组织共同作用、协同发力,提升了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汇聚一批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具有世界眼光和独特敏锐性的海归党员科技队伍,才能真正做到广聚天下英才,营造国际创新创业链接的生态示范。(作者系北京海归科协主席、北京海归创亿科技创新中心负责人、海南海归科技创新生态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公派国际经济法学者)
来源:中国发展网 关帅
编审:张兆伟

梓 艺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06-18 22:50:1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freetradenet.org.cn/guanyu/2024/06/18/4981.html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