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网山东讯(国际记者 张兆伟 国际通讯员 鲁中文史 报道)提媒或称“说媒”。旧时,人们把撮合男女婚姻之事者称作“媒人”。媒人一般是能说会道的已婚女性,俗称“媒婆”。议婚多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议的是“门当户对”和“命相相合、属相相配”。男方多为提媒主体。女方主动提媒,人们称为“倒提媒”。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谁家的男子长大成人到了婚娶的年龄,或者早有意中女,这家的父母便请“媒人”,叫作“烦媒人”,就是烦请媒婆上门提亲。媒人作为一种民间职业性质的婚嫁中介者,在提媒、相亲、定亲直到谈婚论嫁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女方的要求,需要媒人一方面传达,一方面做撮合和说服工作;男方的彩礼等,需媒人过目,起到一种见证者的作用,一旦女方毁约,需媒人“监督”退回彩礼。
相亲 选择良辰吉日,女方到男方家查看房舍、财物等。如双方中意,男方设酒席款待女方。酒宴之后,男家留下相亲者带来的包袱,另用红包袱包上点心、化妆品、发夹、头巾之类的物品,让相亲的人带回,俗称“换包袱”,即表示同意这门婚事。
认亲 相亲后,女方把财礼带回,说明女方满意这门亲戚。下一步男方就要到女方家认亲,也叫谢亲。由媒人陪着男方到女方家去认识女方的家人并带去谢礼。男方要带重礼,鸡和鱼要成对,肉要多,酒要好。从这一天后,男方得到女方亲属的认可,准女婿就正式升格为女婿了。
直到谈婚论嫁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女方的要求,需要媒人一方面传达,一方面做撮合和说服工作;男方的彩礼等,需媒人过目,起到一种见证者的作用,一旦女方毁约,需媒人“监督”退回彩礼。
相亲选择良辰吉日,女方到男方家查看房舍、财物等。如双方中意,男方设酒席款待女方。酒宴之后,男家留下相亲者带来的包袱,另用红包袱包上点心、化妆品、发夹、头巾之类的物品,让相亲的人带回,俗称“换包袱”,即表示同意这门婚事。
送日子 定亲后,男方请人选择黄道吉日作为结婚日期,用红纸写明迎娶日期时辰、禁忌属相、方位等,叫“请期礼书”。由男家有威望的长辈与媒人一起,择黄道吉日,带上礼品,把“请期礼书”送到女家,叫“送日子”。女方收下“请期礼书”就是同意男方选择的黄道吉日。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改革开放前,民间流行的订婚标准是“三转一扭”。“三转”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扭”指收音机。20世纪80年代后,彩礼流行“三金一木”,即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木兰”牌摩托车。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演变为置办洗衣机、电冰箱、音响、影碟机等家电设备。21世纪以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女方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有车(轿车)有房(楼房)便成为基本的条件。
发嫁也叫出嫁 旧时婚礼非常隆重,一般要举行三天。婚期的前一天晚上,婶子、大娘、姑嫂、姐妹帮着“填柜子”,即把嫁妆、火烧(一种烧饼)、压柜钱等装人箱柜。等众人离去后,母亲单独嘱咐女儿过门后要孝敬公婆、体贴丈夫等,称“嘱闺女”。
吉日良辰,新娘梳妆打扮,身着红袄(夏天亦要穿)、红裤、红裙,肩披霞帔(俗称云肩),腰扎红带,头戴凤冠,脚穿绣鞋。吹鼓手们反复吹奏《催妆曲》,由女家给赏钱。上轿时辰到,新娘盖“蒙头红”,乘花轿。送客(多为女方舅、大伯等长辈)与花轿同行,一路浩浩荡荡,笙乐齐鸣。花轿抬到丈夫家大门口,按卜定方向落在预先铺好的红毡(或红席子)上。两位嫁客搀扶新娘进入大门,称“过门”。在新郎的牵引和嫁客的搀扶下,一对新人面对公婆站定,行拜天地、拜爹娘、夫妻对拜大礼后,即入洞房。
进入洞房,新娘端坐床沿,新郎用裹着红纸的擀面杖把新娘的“蒙头红”挑下来,通过嫁客递给新娘的婆母,由婆母揣在怀里,意为“早抱孙子”,也示说表“婆媳一条心”。新娘按卜定方位端庄坐于床上,谓之“坐床”。两个嫁客分别给一对新人敬酒,夹菜喂到新人嘴里。再端来宽心面、糕、豆腐,象征性地夹一点喂给新人,称“换饭”。随后,主家将喜糖、栗子、枣撒出去,大家争相抢拾,俗称“抢栗子枣(谐音立子早)”。
新娘下轿的同时,婆家两个陪客客气地接过两个送客手拎的一对包袱,迎进大客席,在上位坐定,男方的舅、姑父作陪,叫作“陪客”。席间,新郎及长辈们先至大客席,后依次到其他酒席给客人们敬酒。宴后歇息片刻,娘家的送客,作为女方的长辈或兄长,需到新房与新娘辞别,并对男方的家长言说一番诸如“俺家闺女从小针线活没调教好,您可得多担待啊”之类的客套话,以及叮嘱新娘要好好孝敬公婆之类。新郎的父母等长辈把大客一直送出村外。
闹洞房 有的地区有“三日无大小,越闹越热闹”之说,在石桥则没有这种说法。洞房里再热闹,大伯哥和男性长辈都远远地避开,好像多往那瞅一眼都是越礼。闹洞房是小叔子、小姑子和其他晚辈的“专利”。即使是胡子花白的晚辈也可以闹一闹“撒撒娇”,但还是要遵从长幼有序的度。石桥人的闹洞房讲究的是只要不越礼,尽管闹、越闹越热闹。闹完洞房后,小姑子还有一个重要事项要完成,就是给哥嫂拿尿盆,“小姑子拿盆儿,来年抱侄儿”。
如今的闹洞房,同学、同事、战友成了闹洞房的主力军。
听房闹房人散去后,家人送来几碟菜肴,新郎斟酒互敬对方,俗称“合婚酒”,古称“合卺"。新婚之夜,洞房内点燃一对大红蜡烛通宵达旦,是谓“洞房花烛夜”。洞房外青年男子(一般是同辈或低辈分的人)偷听新人私房话,俗称“听房”。民间有“人听传喜,鬼听传忧”之说。
回三日 婚后第三天回娘家,俗称“回三”。女家同样高规格款待,并同时宴请送贺金、贺礼的女方亲友。招待新女婿的宴席,新郎坐八仙桌的上位(面向厅门来菜方向,居右侧者为上位),一般8人一桌,由女方舅、姑父等陪同。无论婚宴当天,还是回三之日,男女双方的陪客以舅、姑父、姨父顺序排列,如舅、姑父人数众多,姨父则上不了大客席。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时摆宴席的主家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请德高望重者陪大客。
上喜坟婚后(一般为结婚的第二天),新郎需在兄弟陪同下,带祭品到祖茔祭祖,俗称“上喜坟”。新郎还需在家人陪同下到外祖父母家“上喜坟”。
新中国成立后,婚嫁礼俗逐步简化。特别是进入 21世纪后,青年男女大多自由恋爱,摈弃繁文缛节,选择“三八”“五一”“十一”等节日作为吉日,迎亲使用六辆、八辆不等小轿车,但需双数,以图吉祥。婚礼多在宾馆饭店举行,邻里亲朋、同事好友欢聚一堂,观婚礼、喝喜酒、吃喜宴。婚礼请司仪主持,简单、热烈而不失高雅。还有一些新人选择旅游结婚,省去昔日的繁杂仪式,但婚前准备、婚后宴客、上喜坟等传统礼俗不可或缺。
往祝米亦叫“送祝米”,带着礼物去祝贺之意。妇女生孩子,“往九日”或者“往十二日”,也就是在第9天或者第12天,娘家人带着鸡蛋、红糖、小米、面、衣服等物品,现在也带着红包,去祝贺女儿女婿又添人口又添财。
编审:梓 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