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湖畔的王渔洋纪念馆

梓 艺 关于我们评论3,524字数 1969阅读6分33秒阅读模式

马踏湖畔的王渔洋纪念馆

自由贸易网山东讯(国际记者 张兆伟 国际通讯员 张洪兴 报道)说起马踏湖,许多人便不自觉的想起大诗人王渔洋的名字。

王渔洋就出生在离马踏湖不远的新城镇,这里有王渔洋的故居,有渔洋祠,

两者组成了王渔洋纪念馆从小就喜欢诗文的王渔洋少不了要常去马踏湖的,

他咏道:

“鹅鸭城边水映空,渔舟来往暮烟中。

唱歌未断神鸭起, 荇菜菱花四面风。”

在渔洋祠里,摆满了王渔洋的著述,我听到了导游充满激情的讲解。

王渔洋,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二十五岁考中进士,二十六岁以新科进士出任扬州府推官。掌管司法,勘问刑狱,政绩显赫,擢升到了京城,官至刑部尚书,是著名的清官廉吏。

后来,他又以博学善诗得到康熙的赏识,亲征他的精华之作,定名为《御览集》。

王渔洋从严为官,康熙说他“人品学问,老成忠厚。”他在从政之余,勤于著述,创生诗论“神韵”说,主盟诗坛半个世纪之久,被誉为清初 “文坛领袖”、“一代诗宗”。

王渔洋虽官高权显,在文坛地位显赫,但交友却以人品和文品来论,与蒲松龄的文字之交便是证明。是他为《聊斋志异》点评注说,促进了《聊斋志异》的传播。

王渔洋自扬州府推官累官至刑部尚书,一生飞黄腾达。到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任刑部尚书时,已是71岁高龄了。此时,皇权内部斗争激烈,康熙帝得知他与废太子理密亲王酬唱,非常生气,降他三级调用,后来又被革职归田。

在康熙四十三年十月十三离京回归时,送行者堵塞街巷。他只携“图书数麓,万首诗”,两袖清风地回归了故里。王渔洋回归新城故里后,致力于诗文集的整理。

康熙念念不忘这位御前诗人,遂在七十七岁高龄时,诏他官复原职。王渔洋因病谢辞,七十八岁时,逝于家中。蒲松龄曾作哀悼诗四首,其中写道“海岳含愁,云惨淡,星河无色,月凄凉”。

后来,王氏族人在他居住过的西城别墅,为他修建纪念祠堂,即渔洋祠。

渔洋祠一组明代宫殿式建筑,距今已四百余年。院内松柏蔽日,翠盖浓荫。厅台、碑廊、制门、碑亭林立。大门外广场前的制门青石柱上刻有“诸侯戴露朝天” 圆雕,中间的石额上是“登辛丑科进士王重光”。大门额为“忠勤祠”,中门匾额“忠勤报国”。

“忠勤祠”正门台阶两侧,各有一只石狮,祠堂外散落着一些残缺不全的石料,或方或圆,总让人忍不住去辨认,去拼接。

在这里,从亭台楼阁到古色古香的建筑,从陈列的诗词歌赋到稀世碑文“圣旨”保存得如此完整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再往前走,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王渔洋故居矗立眼前。

两棵古槐罩住了大片绿地。王渔洋不仅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晚年告老还乡还住过。在解放后的几十年里,这处宅院一直作为粮仓使用。因曾被用做粮仓,王渔洋故居躲过了那个动荡的年代。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政府正在修复,要恢复当年故居的样子。

上大学的时候,我曾读过中国文学史,知道王渔洋是清代举足轻重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在我国文学史上重要地位。

他与禅的关系尤其密切,在位时,他常与出家僧人诗来画往,应酬赠答,说佛论禅。故而他性情宽容,心平如镜,不贪不奢,虽居高官,却敦厚和易,有自己的立身原则和操守。

王渔洋癖好山水,因此山水诗之多,几乎冠绝古今。虽然他没像禅师那样藏卧于深山古寺,但把参禅做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大乐趣,从中悟到了许多禅理。

他喜读禅语及佛门中文字,喜与僧人交往,他的各种集子中,大量记载了与僧人的交往。他以虔诚的心情,记录了许多禅师在死亡前的宁静旷达:

“颜神镇善庆庵,孙文定公香火院也。有住持老僧,年八十余,辛未夏,一日早起,索浴罢,呼侍者曰:好语主人。吾去矣!’遂升座而寂。

在诗理论上标举“神韵”说,他由此主宰诗坛数十年而不衰。王渔洋谈诗:“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黏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既对事物的描绘,即不泥于物,又不脱离物,不致太露骨,亦不过于含蓄,以达到不即不离之妙境。

他说佛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只是人们感觉不到而驰走寻求,常常有意无意地忘记、失落了自我。写诗赏诗也这样,如人云亦云,或抄袭剽窃前人成果,有如贩卖,是学诗之大忌。他极为推崇曹洞山禅语:“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并将此语“举似学诗者。”凡有门人来请教,他都援引曹洞山之语赠之。

王渔洋认为诗禅一致,他常常直接把诗当作禅,用禅语谈诗、喻诗、悟诗:“尝戏论庸人诗,王维佛语,孟浩然菩萨语,刘慎虚、韦应物祖师语……。苏轼有菩萨语,有剑仙语,有英雄语,独不能作佛语、圣语耳。”

他的诗并没有因禅语的运用造成枯涩,却达到了一种独有的禅境,给人以身临佛境、拔俗脱世之感。

我认为,中国美学的根底,大致有三个来源,即道、佛、禅。王渔洋把佛和禅结合起来,融禅佛一身,创立的神韵说,自然有很大的生命力,那一句句、一条条,就像这马踏湖的条条水路,已历经了几千年,依然那么清澈,滋养着人们。(作者/张洪兴/澳门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博士)

编审:梓 艺

梓 艺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04-21 11:58:5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freetradenet.org.cn/guanyu/2024/04/21/2854.html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