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精神】
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自由贸易网北京讯(特邀首席新闻观察员 鹤霖 报道)丝路精神即丝绸之路精神的简称。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更重要的是丝绸之路体现的“丝路精神”。丝绸之路作为人文社会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
丝路精神,根植于历史,面向未来;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它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亿万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亦是人类文明史上熠熠夺目的宝贵遗产。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丝绸之路承载“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他提出,要弘扬丝绸之路精神。这一重要论述为丝绸之路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指明了弘扬丝绸之路精神的新目标和新路径。
和平合作
和平合作,就是通过坦诚对话、深入沟通进行平等交流,不断深化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以和平促进合作、以合作推动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潮流。合作是手段、是方法,和平是保障、是前提;和平孕育希望、创造和谐,合作产生效益、升华友谊。今天,我们提出弘扬丝路精神,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就是要积极提倡新型安全观,坚守人道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通过和平对话、谈判协商等方式解决国际分歧和争端,做到不称霸、不搞对抗,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秉承和平合作精神,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必将成为和睦相处的好邻居、同舟共济的好朋友、休戚与共的好伙伴。
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就是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这是丝绸之路精神最显著的特征。开放是一种姿态、一种思维,包容是一种气度、一种涵养。任何一种封闭保守排外的机制,都不会具有生命力,都将被历史潮流所淹没。弘扬开放包容的精神,不仅要“开眼看世界”,还要主动“走出去”融入世界,更要以海纳百川的精神承认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在文化习俗、发展道路等方面的不同选择,进而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习近平主席指出,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世界各国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水平、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上各不相同,有权选择符合各自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在深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的交流合作中,应坚持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充分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
互学互鉴
互学互鉴,就是在尊重文明多样性、道路多样化和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丝绸之路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介绍到中国,这些都是丝绸之路推动互学互鉴的例证。作为横跨中西、连接欧亚的贸易交通线,丝绸之路不仅实现了货物商品的贸易往来,更实现了文化的交流融合。沿线各国在交流中尊重彼此的文化和宗教信仰,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建设“一带一路”,应消除疑虑和隔阂,以虚心的态度和包容的精神,学习各国发展的有益经验,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互利共赢
互利共赢,就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通过互惠合作,共同应对威胁和挑战,共同谋划利益和福祉,进而实现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当前,沿线各国之间贸易额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利益融合度日益加深。丝绸之路经济带把欧亚大陆的不同区域连接起来,把不同国家的利益融合起来,努力实现优势互补、机遇共享、共同繁荣,形成共谋发展、共享利益的利益共同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深化友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是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持久动力,更是凝聚发展合力的利益纽带。应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加快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和平合作是前提,开放包容是根本,互学互鉴是手段,互利共赢是目的。作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共有的价值追求,作为欧亚各国在彼此交往的历史进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总结,丝绸之路精神对于建设“一带一路”,进一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民的心灵交融,意义十分重大。大力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就要按照习近平主席讲话所要求的,做到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和平。
【延伸阅读】
丝路基金
丝路基金由外汇储备、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同出资,于2014年12月29日在北京注册成立。
宗旨目标
丝路基金秉承“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重点致力于为“一带一路”框架内的经贸合作和双边多边互联互通提供投融资支持,与境内外企业、金融机构一道,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公司定位
丝路基金是中长期开发投资基金,通过以股权为主的多种投融资方式,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项目,确保中长期财务可持续和合理的投资回报。
投资方式
丝路基金按照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原则开展投资业务,可以运用股权、债权、基金、贷款等多种方式提供投融资服务,也可与国际开发机构、境内外金融机构等发起设立共同投资基金,进行资产受托管理、对外委托投资等。
股权结构
丝路基金的资金规模为400亿美元和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外汇储备(通过梧桐树投资平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赛里斯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通过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出资比例分别为65%、15%、5%和15%。
【延伸阅读】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简称亚投行,AIIB)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总部设在北京,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截止到2021年10月,亚投行有104个成员国。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印尼时提出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称亚投行)的重大倡议。2015年12月25日,《亚投行协定》达到规定的生效条件,亚投行正式成立。2016年1月16日至17日,开业仪式暨理事会、董事会成立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历时27个月的亚投行筹建历程顺利完成,亚投行正式开业运营。
1、宗旨:通过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财富并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其他多边和双边开发机构紧密合作,推进区域合作和伙伴关系,应对发展挑战。
2、成员:亚投行成员资格向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成员开放。亚投行创始成员有57个。截至2023年12月,亚投行共吸收了52个新成员,成员总数已达到109个,包括93个正式成员和16个尚未核准《亚投行协定》的意向新成员。
3、股本金:法定股本1000亿美元,初始实缴股本比例为20%,分5次缴清,每次20%。域内外成员出资比例为75:25,以GDP(按照60%市场汇率法和40%购买力平价法加权平均计算)为基本依据进行分配。截至2023年12月,中国股份占比30.7126%,投票权占比26.5834%,为亚投行第一大股东。此外,中国还于2016年6月在亚投行发起成立项目准备特别基金(PPSF),用于支持低收入成员做好项目准备。 中国承诺对PPSF捐款5000万美元并已支付全部款项。
4、投票表决方式:在满足法定人数要求,即投票理事超过半数、且所代表投票权不低于2/3总投票权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事项,投票表决方式分为三种:一是“简单多数”,即取得所投投票权超过半数以上的赞成票;二是“特别多数”,即取得理事人数超过半数、且所代表投票权超过半数的赞成票;三是“超级多数”,即取得2/3以上理事人数、且所代表投票权超过3/4的赞成票。
5、治理结构:设立理事会、董事会、管理层三层管理架构;设行长1名,从域内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次;目前设立副行长5名。
6、经营理念:简洁、廉洁、清洁。
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投行。
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北京。
2016年1月16日至18日,亚投行开业仪式暨理事会和董事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
亚投行的治理结构分理事会、董事会、管理层三层。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每个成员在亚投行有正副理事各一名。董事会有12名董事,其中域内9名,域外3名。管理层由行长和5位副行长组成。
2019年7月13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理事会批准贝宁、吉布提、卢旺达加入亚投行,亚投行成员总数达到100个。
2019年10月24日,北京亚洲金融大厦竣工,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部永久办公场所。
2020年7月,在亚投行第五届理事会年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亚投行已经从57个创始成员发展到来自六大洲的102个成员。
2021年10月28日,亚投行第六届理事会年会闭幕。尼日利亚加入申请获得批准,亚投行成员数量增至104个。
2023年9月,亚投行成员数量增至109个。
亚投行主要成员股份及投票权占比(截止2018年12月)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确定为57个,其中域内国家37个、域外国家20个。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中国出资50%,为最大股东。治理结构分理事会、董事会、管理层三层。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每个成员在亚投行有正副理事各一名。董事会有12名董事,其中域内9名,域外3名。管理层由行长和5位副行长组成。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被选举为亚投行首届理事会主席,金立群当选亚投行首任行长。副行长:丹尼·亚历山大(Danny Alexander)、冯·阿姆斯贝格(Joachimvon Amsberg)、D.J.Pandian、洪起泽(Kyttack Hong)、Luky Eko Wuryanto。
历次扩容历程
亚投行成员扩充历程(截止2019年7月)
亚投行2016年开业运营时共有57名创始成员。过去三年间亚投行先后进行了十次扩容,批准了43个成员的加入申请,包括比利时、加拿大、匈牙利、爱尔兰、阿富汗、希腊、智利、阿根廷等多个国家。“随着亚投行成员的不断增加,我们的触角也从亚洲延伸至了全球。”亚投行副行长丹尼·亚历山大表示。
投资39个项目 贷款总额近80亿美元
截至2019年4月,亚投行已展开39个投资项目,项目贷款总额为79.4亿美元,主要涉及能源、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这些项目都位于亚洲,包括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印尼等国,内容涉及贫民窟改造、防洪、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乡村道路、宽带网络、电力系统等方面。
2017年12月11日,亚投行公布首个对华项目,批准2.5亿美元贷款用于“北京空气质量改善和煤改气”项目。亚投行表示,该项目覆盖大约510个村,连接大约21.7万户家庭的天然气输送管网等工程,能有效降低北京地区的空气可悬浮细颗粒物浓度、减少碳排放、减少煤炭消耗,从而改善北京地区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
连获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最高信用评级
2017年6月29日,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发布公告,给予亚投行Aaa的信用评级,评级展望为“稳定”。这是穆迪评级标准里的最高级别。穆迪表示,该评级是对亚投行当前和未来信用状况进行整体评估后得出的。给予亚投行最高信用评级主要是考虑到其稳固的治理架构,包括风险管理政策、资本充足水平和流动性等因素。
在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亚投行又接连收到了其他两大机构——惠誉和标普的评级,水平同样是AAA的最高评级。亚投行司库瑟伦·埃尔贝克在接受采访时对此评论说:“这一评级对我们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至关重要。它把我们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放在同一水平上。”
亚投行存在意义
首先,有利于加快推进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建设。亚洲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巨大,特别是近来面临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和金融市场动荡等严峻挑战,要动员更多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据亚洲开发银行估算,2010-2020年10年间,亚洲需要新投入8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每年需要7500亿美元用于国家和地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支撑目前经济增长的水平。
其次,有利于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稳定增长。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可以增强中国与亚洲各国之间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维护区域金融的稳定,维护亚洲地区金融和经济稳定。
第三,有利于加速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推动以亚欧大陆桥、泛亚铁路和公路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为龙头的区域互联互通建设,推进南新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加快GMS合作、东北亚合作、东盟一体化建设、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发展,加快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编辑整理:一带一路门户网特别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疏漏,以最新统计为准。若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