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网讯【海侨之声 报道】今年3月,广东省缅甸归侨联谊会副会长张新民、江门市妇联原主席寸迎新等乡亲专程拜访江门市侨联,并赠送新近出版的已故缅甸老归侨张培道的回忆录《葵乡火种》一书。张新民、寸迎新两位乡亲介绍了传奇革命者张培道的生平事迹和爱国故事,令人不禁对眼前这本20万字的回忆录肃然起敬,这本书有着不同一般的,沉甸甸的分量啊。
缅甸归侨20万字手稿讲述珍贵革命史
《葵乡火种——缅华革命老前辈张培道回忆录》一书由张新民教授根据其父亲张培道的手写日记整理而来。20万字的鸿篇巨作《葵乡火种》,不仅详细记录了第一次国内大革命时期,江门新会地区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香港太古船坞为主线的工人运动;还很详细记叙了从1929年至1952年缅华社会的爱国进步和抗日救亡事业,这是非常难得的第一手珍贵史料。侨史专家认为,张培道这本回忆录是难得缅甸归侨“亲见亲闻亲历”的“三亲”文史资料,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张培道的革命足迹遍及江门新会、广州、香港、缅甸,经历了大革命时期、省港大罢工、抗日战争、海外办学等,这些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均在张培道笔下得到回顾和还原,这对于党史、革命史、缅甸抗战史、缅甸华文教育史都是难得的佐证与史料,其巨大学术价值不言而喻不可估量,值得我们认真研读。
张培道:追求光明矢志不渝
缅甸侨界革命老前辈张培道,广东新会人,大革命时期名为张挺生。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在旧社会颠沛流离,饱经风霜。1922年在香港参加海员大罢工,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开始接受共产主义、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有了参加革命的愿望和要求,1924年就回到家乡江门新会参加革命,参加共产党。首先,在国共合作时期,他协助中共江会支部书记叶季壮(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外贸部长)改组国民党江门市党部,任宣传部部长。之后,他走遍新会13个乡,去组织农会和农民自卫军。他到农民夜校讲课,在江门群众大会是发表演讲,宣传革命思想,深受劳苦大众的欢迎。他先后任新会县农民联合办事处宣传部主任、第三区农民协会指导员、江门工农商学四界联合会常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务,后来又担任中共江会支部书记。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失败后,又准备发动广州起义。张培道积极参加江门新会地区响应广州起义的五邑暴动。党组织两次派他到澳门出席广东省委召开的会议,叶季壮交给他带回五邑暴动计划,分工负责,他任肃反委员会主任。随着广州起义失败,五邑暴动也失败了。不少革命志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到处是白色恐怖。张培道不得不经澳门去到香港,在太古船坞继续开展革命活动,接受中国香港支部书记邓发的直接领导。后因环境恶劣,无法继续在香港立足,经邓发书记批准,他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妻儿,乘货轮远涉重洋,1929年来到陌生的缅甸。张培道到缅甸后的二十年间,以共产党员的使命,不屈不挠地从事缅华爱国民主进步事业。1942年他重新参加共产党,根据侨党组织的指示,他在缅甸曼德勒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人脉关系,广泛团结缅甸华侨,创建缅甸华侨青年的抗日救亡组织——缅华战时服务团和战时工作队(简称战工队),在缅北各地宣传抗日,为抗战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新民:继承父亲遗志续写归侨爱国诗篇
缅甸归侨张培道先生的这本20万字的革命史《葵乡火种——缅华革命老前辈张培道回忆录》,是张培道先生儿子张新民教授日以继夜整理出版的。而整理者张新民也是一位87岁高龄的长者了,如此高龄日夜伏案整理一本厚厚的回忆录,其心志其毅力可谓惊人,令人赞叹。张新民教授表示:“父亲张培道留下来的回忆录手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后来者研究革命史、华侨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也要让他们编辑成书公开出版流传下去,今天回忆录终于公开面世了,我们家族最大最重要的心愿实现了,我也可以告慰父亲于九泉之下了。”
张新民,广东省新会县人。1937年9月18日出生于缅甸的宝石圣地抹谷,是缅华革命老前辈张培道先生之子。幼年曾在抹谷华侨复兴学校就读。1951年在仰光南洋中学(野风班)肄业。1952年底回祖国升学,1963年在广东省中山大学外语系的英语专业毕业,由于他对英语造诣很深又精通缅文,被有关部门派到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室专门研究缅甸史。1965年,为适应当时援越抗美斗争的需要,被征调入伍,专门为人民解放军培训军事英语人才,期间编写出版英语课本,为培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英语人才作出了贡献。随后,他被调入广东省第一军医大学负责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工作,1986年担任广东省大学英语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还兼任《大学英语教学》主编,独创英语单词的简捷拼音法,为学习英语者提供了快捷方式。直至1998年退休,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的多次表彰。现任广东省缅甸归侨联谊会副会长、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理事。(江门市侨媒中心:黄柏军/摄影报道)
张新民教授(右)回乡赠书
张培道亲属寸迎新女士(右)向家乡赠书
张培道回忆录《葵乡火种》一书封面
评论